我国今年将发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和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长征五号和长征七号运载火箭也将进行首飞,这一年我国的宇航发射次数将首次突破20次。
在2016年的宇航发射任务中,有15次为重大专项任务或首飞任务。载人航天工程要完成长征七号首飞、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和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发射任务,备受各方瞩目。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将完成两颗北斗卫星发射任务,确保区域导航系统稳定运行。高分专项将发射高分三号卫星,完善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建设。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将首飞,这对于探月工程后续任务和空间站工程实施更具有重要意义。
2015年最后一个周二的凌晨,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高分四号卫星送入太空。至此,我国航天“十二五”正式收官。
有人说,航天人打上天的每一颗卫星,都有其独特而非凡的意义,尽管对普通公众来说,他们所察觉到的可能仅仅是卫星序号的编排不同,但一个数字变化背后所蕴藏的,是人类在太空应用以及探索宇宙的征程中而迈出的坚实一步。
就眼下这颗收官之作卫星来说,随着高分四号的成功升空,我国可以对外宣布拥有了目前世界上空间分辨率最高、幅宽最大的地球同步轨道遥感卫星。这是被誉为“天眼工程”的中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高分专项)的一大进步,而这种进步,仅从卫星名字的更迭,是很难看出个所以然来的。
“天眼”
高分家族再添新丁,2020年形成全球覆盖
说起高分专项这一“天眼工程”,人们很容易想起另一个被称作“天眼”的卫星系列——北斗导航卫星。这一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欧盟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GALILEO)之后又一令人瞩目的卫星导航系统,已于2012年年底开始正式提供区域服务,为我国及周边地区提供无源定位、导航、授时服务。
从刚开始提供服务时的10颗卫星,到2015年4月新一代北斗卫星开机,开启我国导航卫星全球组网时代,再到2015年9月发射成功第20颗卫星,航天人距离35颗卫星组网的目标愈来愈近。
最新数据显示,北斗高精度导航应用示范已覆盖多个行业领域和10余个省市,业内人士称2015年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产值或超过2000亿元。根据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的消息,北斗导航卫星预计于2018年形成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全球初始服务能力,2020年形成全球服务能力。
“神箭”
在役的主力火箭明年集体亮相 长五、长七迎来首秀
事实上,不只是“高分”和“北斗”,被称作“神箭”的长征运载火箭,今年将频频发射,也将成为2016年航天界的一大看点。
以此次带高分四号飞天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为例,这个出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火箭家族的大个头,就被称作火箭家族的“劳模”——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里,长征三号乙有着109天“七连发”的成绩,创造了中国火箭高频发射新纪录。
备受瞩目的海南文昌发射场,也有望在2016年,随着长征五号、长征七号的首发,而执行其发射任务的处女秀。
航天器
天宫二号、神舟十一号升空,载人空间站将有新进展
根据此前了解的消息,我国计划于2020年前后建成中国载人空间站,届时或将成为世界唯一在轨的空间站。明年将发射的天宫二号,就被看作这一空间站里的“实验室”。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曾透露,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目标是建成我国正式的空间实验室大系统。届时,将通过载人飞船把航天员送到天宫二号,更长时间地生活和工作,以进一步验证航天员在轨驻留能力。
中国人把航天员送上太空的同时,探月工程也在紧锣密鼓。
在未来一年,像“悟空”这样专注于科学实验的卫星还将有不少,其中有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等。那时,中国人将通过这些科学卫星,有望把探索宇宙的脚步伸向太空更深处。
![]() |
|
![]() |